来自:东阿政务网 时间:2021-06-17
曹元用(公元1268年~公元1329年) 字子贞,世居阿城,后徙汶上。祖父曹义不仕,其父宗辅,曾任德清县主簿。他质赋俊爽,自幼嗜书,且历目成诵,夜间读书常通宵达旦。父亲担心其劳累致疾,劝其休息,他总是以衣蔽窗,默默思读。元用始以镇江路儒学正,游学京师。当时,翰林承旨闫复以文辞高雅誉满京师。元用拜见他时,闫拿出自己的文章给元用看。元用如实指出文中的缺失,闫复十分惊异,遂荐其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。后被御史台辟为掾史。元用虽没学习过吏事,但断事明决,御史台的同事都向他求教,不久,转中书省右司掾。授应奉翰林文字,迁礼部主事,改尚书省右司都事,转员外郎。尚书省撤销,退居任城(今山东济宁市),著书授徙,从学者甚众,许多学者名臣出自其门下。仁宗延佑六年(公元1319年)授太常礼仪院经历,再授翰林待制,升直学士。泰定初年(公元1324年)拜中奉大夫、翰林侍讲学士,兼经筵官。泰定二年(公元1325年)授太子赞善,转礼部尚书。天历二年(公元1329年),文宗“将大用之”,不幸未任而卒。追封正奉大夫、浙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、东平郡公,谥“文献”。
曹元用为官一生,基本上未离朝堂。他对元朝礼乐典章制度建设贡献颇大。他针对翰林院僚属不胜其任的状况,提出翰林院考选的建议,择优录用,不合格者调降。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,从而选拔了真才,裁汰了庸劣之员,翰林院成为人才荟萃之地。此前,元代历朝皇后逝世后没有谥号,臣下皆可直呼其号。元用建议仿照汉制为皇后加徽号以彰懿德,此后元朝才有了皇后谥典礼制。元朝的宗庙建制、礼祀仪注、卤簿舆服等制度大多由元用制订。这些制度的创立使元朝改变了游牧民族的质野面貌。
元代,蒙古、色目人优于汉人,大小官职均是蒙古、色目人优先选授。延佑二年(公元1315年)开科取士,录取者大多为蒙古、色目人,汉人甚少。然而,这一微小的改革也引起蒙古贵族的反对。泰定时期,一班蒙古王公提出废除科举。元用向皇帝指出“今方天下已定,文治昌明,应鼓励有知识、有才干者效忠国家,万万不可阻塞其报国之途。在他的坚持下,科举未罢。元用及汉族官僚进一步修订学科制度,约束蒙古、色目贵族科扬舞弊,使元朝科举逐渐走入了正规化。
元用为人刚正,识大体,有主见。英宗至治三年(公元1323年),赤斤铁木儿叛乱,攻进京城,掳走两院大学士北逃,众人皆随之而去,唯独元用不走。他说:“此非常之变,吾宁死不可曲从也。”叛乱很快平息,朝野上下无不佩服他的胆识。泰定三年(公元1326年),地震、水、旱时有发生。元用上疏指出:消除灾变不能只用空言,应修明政治,办些实事。现天下凋敝,当务之急是厉行节约,选贤任能,抚恤贫民,减少佛教祭典,停止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,整顿吏治,严格法制。他的奏章句句切中时弊,传诵一时。
曹元用一生著述甚丰,有诗文集《超然集》40卷,预修《英宗实录》40卷,事目8卷,《制诰录》2卷,又《制诰录》13卷(合纂)行于世;译《贞观政要》为蒙语后,风行一时。当时,他与清河元明善、济南张养浩并称为“三俊”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